项目1:马铃薯减肥减药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
项目2: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示范推广
项目3:杂粮全产业链种植加工技术
项目4:菜饲兼用功能型“地参果”生产技术集成与初级产品开发
项目5:寒区苜蓿种子生产及苜蓿收贮技术应用
项目6:二级浅密式暗管排盐技术研究
项目7:促进种子生长发育的新处理方法——低温等离子体
项目一:马铃薯减肥减药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
1、项目简介
根据黑龙江省西部马铃薯产区的土壤类型、气候特征、品种抗性差异和种植模式,优化集成区域性马铃薯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生物有机肥、水溶性肥料的使用技术、早(晚)疫病高效低成本综合防控技术、“动力中耕机”碎块覆土施肥技术的集成)。
通过在垦区各农场示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且保证马铃薯的产量不减和淀粉品质的提高,保证淀粉加工原料薯的供应,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以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为垦区马铃薯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科学技术保障,进而推动垦区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发展。
以年产1万吨淀粉的厂家为例,每年为淀粉企业节约480万元的费用,种植户增收每亩地新增经济效益2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二: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示范推广
1、项目简介
该品种熟期为晚熟,淀粉加工兼鲜食型品种,适于黑龙江垦区种植。花冠紫色,块茎椭圆形,淡红皮淡黄肉,芽眼浅,结薯集中。
商品薯率90%以上,块茎淀粉含量17.69-19.52%;Vc含量89.6mg/kg鲜薯,还原糖含量0.19%;田间抗晚疫病,抗PVX、PVY病毒。
缺乏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已经成为限制垦区马铃薯淀粉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淀粉含量每增加1%,企业每生产1万吨精淀粉可节约200万元计算,本品种淀粉含量比常规品种增加3%,每生产1万吨精淀粉可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600万元。按照北大荒薯业集团年加工10万吨精淀粉计算,可为企业增加效益6000万元。
项目三:杂粮全产业链种植加工技术
1、项目简介
该成果主要开展杂粮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技术的研发,通过集成杂粮种植技术体系、植保技术体系、SMB色谱分离技术与装备、杂粮方便食品的开发等项目的研究,形成关键技术50余项。
成果应用可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为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是我省农业生产实现两减一增、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重要保障。本成果拟占企业30%的股份的形式转化给企业。
杂粮中心围绕杂粮绿色生产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开展攻关,可有效解决杂粮生产、加工、贸易等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卡脖子问题,开发新产品,形成良性循环的杂粮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四:菜饲兼用功能型“地参果”生产技术集成与初级产品开发
1、项目简介
“地参果”(商品名),别称“长寿圣果”,十字花科菜饲兼用功能型作物,典型“碱性食品”,被誉为碱性食品之王(日常亚健康人群多源于酸性体质,或与长期食用非碱性食品有直接关系)。
其肉质根富含多种营养成份和有效元素,其中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P、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多糖、皂甙、亚油酸、类黄酮、芸苔素、多种氨基酸、无机盐、钙、铁等。具有突出保健价值,常食身康体健。
在东北地区6月20-7月15日是播种种植适宜时期,种植生产方式与萝卜等大田蔬菜雷同,每亩用种50g左右,65cm垄作栽培,株距20cm,亩保苗4500-6000株,地下部分单产2.9-4.3吨/亩(鲜肉质根),地上部分单产2.8-3.6吨/亩(鲜茎叶)。
肉质根是秋冬季节耐储运的上等蔬菜,清鲜茎叶是各种家畜良好粗饲草(可鲜喂,也可青贮饲喂)。肉质根可以洗净去皮切丝凉拌、切丝炒肉、切块炖肉炖汤、盐渍咸菜、与肉沫打碎包饺子或包子等均具有较好的口感和食用保健价值。
产量高、保健性能好、生产种植容易、成本低、见效快。可单独种植,也可以与春小麦等矮生早熟作物间套作。按低产指标:亩产肉质根2吨计算,每市斤市场售价1元(土豆还1元多),每亩毛收益4000元,地上清鲜茎叶1.5吨,每吨400元(青贮玉米秸秆每吨600元左右),毛收益600元,合计每亩收益4600元。
每亩地种子、土地承包、人工管理、水肥等生产投入成本500-800元,则纯收益每亩可高达3800-4100元。如果管理精良,每亩地收益甚至再翻一番。产品精深加工产生经济效益或可再翻两番。
项目五:寒区苜蓿种子生产及苜蓿收贮技术应用
1、项目简介
项目紧紧围绕制约黑龙江省苜蓿种子高效生产和苜蓿高品质收贮的瓶颈问题,在苜蓿种子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开展寒区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耦合研究,积极分析苜蓿干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种属成份,探索种群动态消长规律,开展苜蓿青贮过程中蛋白易降解的科学问题的机理机制研究。
根据项目研究成果,凝练出寒区苜蓿种子高效生产技术和寒区苜蓿低损收贮技术并推广应用。为我省苜蓿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寒区苜蓿种子生产技术及收贮技术经齐齐哈尔市草原监理站、大庆市畜牧兽医局、齐齐哈尔市牧歌草业有限公司等黑龙江西部相关生产单位推广应用,近三年通过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提高草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种子和商品草等级等增收方式,间接累计新增利润4993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六:二级浅密式暗管排盐技术研究
1、项目简介
选择大庆地区苏打盐碱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排盐暗管不同间距 (5m、10m、15m) 与埋深 (0.8m、1m、1.2m) 对盐碱地土壤脱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3次灌溉淋洗,埋设暗管能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盐量,暗管埋设间距、埋深越小,平均排水效率越高,排水矿化度越大,土壤脱盐效率越高,改土效果越好。
间距5m、埋深0.8m的处理经淋洗后平均排水效率为2.08%,较其他处理至少提高了13.66%;土壤含盐量为0.16%,较其他处理至少降低了23.81%。由此可得大庆地区苏打盐碱土降渍脱盐的地下暗管工程最佳布设参数为间距5m、埋深0.8m,既可以有效排除土壤中盐分,又可以确保耕作层土壤脱盐均匀。大庆市盐碱地绿化中部分应用。
项目七:促进种子生长发育的新处理方法——低温等离子体
1、项目简介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个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交叉综合性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和环境领域的废气、废水处理,食品运输保鲜,医疗器械灭菌以及农业生产增产等领域。
等离子体作物种子处理技术是国际上最新研究开发的农业增产新技术,是物理技术在生物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该技术起源于航天科学,太空发射携带的作物种子多数表现出异常的生长活力。
根据这一启示,俄罗斯国家物理研究所最先研制出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模拟太空电离层状态,以等离子体、射线、电磁场、真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作物种子,激发其生理活性和潜在抗逆基因表达,从而提高作物的活力和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美国、乌克兰、韩国、以色列等国也研究和应用了这一技术。本技术研发者,根据已有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原理,与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合作制作了具有良好促进种子发芽功能的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具有操作简便,设备组成简单,对周围环境要求不高,轻便,处理成本低等特点。
已在葵花籽、亚麻籽、桔梗、人参等种子的发芽、生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在对水稻、防风等种子进行实验室检测。葵花种子和水稻种子处理方法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本设备适合处理体积较小的种子处理,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发芽和生长更适宜,可以按照需求改变处理条件,适合药用植物栽培农户或种子公司使用,也适合植物栽培、育种实验室的研发人员。